帮助 登录

坚决反对“一刀切”——李干杰部长回应生态环境保护热点问题

2019-03-13  来自:优化工  共计2次游览

3月11日(星期一)15时,在梅地亚中心新闻发布厅,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就“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从李部长的回答中透露出了许多重要信息,梳理如下:blob.pngblob.png

蓝天保卫战进展顺利大气环境有望改善

李干杰部长表示,蓝天保卫战在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七大标志性战役”里排在首位,开展以来总体上进展和成效不错,在完成顶层设计、治理格局基本成形的前提下,重点任务正在有力推进,成效也逐步显现。  

但他也坦言,当前的问题和困难非常明显和突出的,比如思想认识的摇摆性、治理任务的艰巨性、工作推进的不平衡性、工作基础的不适应性、自然因素气象条件的影响不确定性。“正是因为这‘五个性’,使得我们当前的形势还是非常严峻的,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后续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都已经确定,关键是抓落实,让PM2.5浓度明显下降,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大气重污染成因及来源主要是三大方面:污染排放、气象条件、区域传输。其中,污染排放是主因和内因,污染排放四大来源是工业、燃煤、机动车、扬尘。PM2.5主要组分是四大类,硝酸盐、硫酸盐、铵盐和有机物。因此,今后要治理这四大来源,针对主要的组分开展工作。


坚决反对“一刀切”设身处地帮助企业

李干杰部长指出,对于“一刀切”,中央的态度一直是非常鲜明的,坚决反对,坚决制止,严格禁止。所谓“一刀切”指的是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平常不作为、不担当,到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强化监督、年终考核开展的时候,就急急忙忙临时抱佛脚,采取一些敷衍的办法、应付的办法,也包括对一些需要达标改造的企业不给予合理的过渡期、整改时间,平时不闻不问,到了检查的时候,紧急要求停工停产停业,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做法。它既影响和损害了我们的形象和公信力,也损害了合法合规企业的基本权益。

他介绍说,除了下发相关文件明确禁止“一刀切”外,生态环境部还在开展环保督察、强化监督过程中既查不作为、慢作为,又查乱作为、滥作为。“在做好号召、规范、查处、带头的基础上,我们还致力于两方面工作:一是规范好环境行政执法行为,尤其是规范好自由裁量权的适用和监督工作;二是增强服务意识和水平,既监督又帮扶,设身处地帮企业排忧解难,解决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环保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反对“一刀切”也反对“放宽松”

关于环保“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讲环保搞“一刀切”,影响了经济发展;第二种声音就是由于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有些地方放宽了、放松了。李部长表示,这两种声音反映的现象、情况确实在一些地方是存在的,是发生过的。但是,就全国而言,它不是主流,不是一个普遍现象。

他指出,关于“一刀切”,见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含糊。关于第二种声音,我们当然也是坚决反对,因为它完全不符合中央的要求。我们坚决反对放松、放宽环境监管,如果发现哪些地方该做的事、能做的事,你不做,为了一时的利益,让保护为发展让路,那我们是盯住不放,该追责的要求严肃追责,非常清楚。

李部长还表示,后续会继续把这些工作做好,保持污染防治攻坚战现在的力度和势头,确保能够见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尽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够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长江“治病”刻不容缓生态修复迫在眉睫

习总书记曾说,“长江病了,病得不轻”。在李干杰部长看来,当下长江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面临的挑战很大。

李部长指出,这几年,生态环境部会同沿江11个省市和相关部门,解决了几大突出问题:整治黑臭水体,目前为止,长江沿线省会以上城市的12家黑臭水体整治已经超过了90%,其他地级城市现在也在积极推进过程中;长江沿线的固体废物、危险废物非法倾倒、非法转移问题治理取得良好效果,去年排查出1308处,其中1304处得到了很好的整改。

他透露,今年,生态环境部要狠抓落实《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尤其是《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中确定的目标任务,争取尽快见成效。除了继续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绿盾”执法检查和“清废行动”外,还要主抓劣Ⅴ类水体专项整治、入江和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三磷污染”专项整治以及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的专项整治。


应对气候变化坚持绿色低碳

习总书记指出,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李部长表示,中国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和立场非常明确、坚定。

我们准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着手,坚定不移地实施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

第一,支持各类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加快建立和完善重点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标准体系。

第二,加强碳市场管理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能力建设,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第三,主动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同时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第四,继续深度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把握好全球低碳发展的新机遇。

第五,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更好发挥低碳发展对经济转型的引领作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协同作用,持续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新的贡献


扫二维码
立即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