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国际化原力新生之一:
创新突围,破解“成长的烦恼”
01
迎接新时代
风风雨雨数十载,从缺医少药到自给有余,再到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医药产业飞速增长,一批原料药、制剂及医械等产品通过国际认证,出口品种范围不断扩大、技术含量不断升级,我国已跃升为世界原料药生产和出口的第一大国 。
即便到今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全球蔓延,中国原料药在国际医药供应链上的地位体现的淋漓尽致。当前全球疫情大爆发,印度、欧美等国相继封城封国限制出口造成国际原料药供给增压,多国面临断供风险。G20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中国最高层领导倡议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并承诺中国将加大力度向国际市场供应原料药。足见,原料药是我国医药国际化的一面旗帜。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00年-2019年,20年间我国医药出口额(不含医械、诊断设备)从33.44亿美元发展到451.28亿美元,增长超过13倍。特别是2001年中国入世后,我国医药国际化为世界经济增添了更多中国元素。21世纪第二个10年伊始,美股熔断、油市崩盘等因素相互交织激荡。短期看,地缘烈变引发贸易争端,资本暗流涌动,落后产能退场,新的产业格局将在高段位、高层次竞争之后形成。
02
繁荣背后的隐忧
提到中国医药产业国际化,就得先从原料药说起。
就外部要素而言,20世纪末,受国际大型制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降低成本等需求影响,世界原料药的生产中心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新的国际分工使中国原料药行业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凭借劳动力、原材料和环保成本低,规模大、品质高且品种齐全等综合优势,构建了“大出大进、大开大阖”的原料药发展业态及对外贸易竞争力。
从内部驱动看,“积极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药品及关键中间体”被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那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变革时期,当时原料药市场处于上升周期,价格高、市场需求旺盛,以江浙、山东沿海一带为代表的原料药企业扩大产能,业务强劲增长。在良好的内外部环境的共同促进下,十一五期间我国原料药产业得以蓬勃发展。
然而,在中国成为原料药生产与供应第一大国的同时,大宗原料药产品产能周期性过剩,附加值低的结构性矛盾也逐渐表现出来。2010年前后原料药市场回暖引起新一轮扩产潮。例如青霉素当时全球总需求量只有5-6万吨,而我国的产能却超过了10万吨。7-ACA全球需求量为4000吨,而我国年产能却达到7000吨,产能利用率只有六成。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中,VC、青霉素工业盐、7-ACA等大宗原料药均被列入“限制类”,但在西部低成本能源优势区域,各大企业仍在继续扩建类似项目。医保商会统计显示,2010年中国出口的品种中,均价超过100美元/公斤的有27只,占全部品种比例的12.11%,但出口额占比只有5.59%。在均价超过500美元的品种中,60%的出口数量实现增长,80%的品种均价上涨,反映出高端产品的市场稳定,但比例过低。47%的原料药品种出口均价在10美元/公斤以下,说明低水平同质化严重,低价竞争情况突出。中国原料药结构性缺陷严重,行业产业链调整迫在眉睫。
国家层面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打出组合拳力促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2010年工信部等部门出台《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手性合成、新型结晶等原料药新技术,运用细胞工程技术构建新菌种或改良发酵或半发酵类产品的生产菌种成为提高质量、产率,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此后,相关部委从环保、一致性评价及关联审评等政策维度推动了原料药行业的常态化供给侧改革。
在国内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近十年世界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关税及非关税措施风云变化,我国原料药出口起伏不定,直到2019年才逆势重回增长快车道,全年进出口总额达444.34亿美元,其中出口额336.83亿美元,同比增长12.1%。原料药出口量更是迈入千万吨级门槛,达到1011.85万吨,量价齐升。抗病毒类、结核类、心血管类、抗癌类等特色原料药出口额增长较快,其中抗癌类原料药出口额达到近1亿美元。解热镇痛类、氨基酸类、四环素类、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类等大宗原料药出口额稳定增长。维生素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等大宗原料药的出口额因为出口价格下跌,则出现了不同幅度的负增长。产业结构仍在持续调整、优化中。
浙ICP备16016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