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登录

27家沿江化工企业在搬迁中升级

2021-01-25  来自:湖北日报  共计1次游览

2020年12月28日,随着《湖北石花天友科技有限公司搬迁任务完成情况验收结果的公示》到期,襄阳市27家沿江化工企业、危化生产企业关改搬转任务全面完成,全市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清零。

2018年以来,襄阳市委市政府把沿江化工企业和危化品生产企业关改搬转工作作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长江大保护的重点工作推进,打响“清零”之战。

逐一化解后顾之忧

2018年,按照湖北省相关要求,襄阳市启动沿江化工企业、危化生产企业关改搬转工作,经过前期调查摸底,湖北隆胜四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榜上有名。

“搬迁的钱谁出?新厂的地谁给?”接到搬迁通知在那一刻,公司总经理杨帆很不理解。

抗拒,几乎是所有需要搬迁企业负责人的第一反应。

杨帆担心资金困难:老厂生产需要流动资金,搬新厂需要建设资金,近亿元的资金缺口如何才能解决?

湖北回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也在搬迁之列,公司董事长章锋最担心技术工人流失,在襄阳市区发展近30年,很多职工在附近安家,他们会跟着企业搬迁吗?

还有企业担心,搬入新厂区会不会增加物流成本?因搬迁导致停产,客户流失怎么办?

面对层出不穷的“疑难杂症”,襄阳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想完成关改搬转任务,必须要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

登门讲政策,改变企业负责人发展思路。枣阳市科经局四级调研员李军找到了杨帆:“你想一想,周边居民为啥总用砖头砸你的厂房玻璃?不就是排废气、排废水的原因吗?你就想这样被戳一辈子脊梁骨?就不想把公司做大做强、干成现代化企业?”杨帆听后,不禁点头称是。

破解资金难题,除了市财政每年拿出在6000万元资金外,各县市区纷纷出台支持政策,协调金融机构为搬迁企业累计发放贷款11045万元。

新厂区建设用地从何而来?襄阳市加快化工园区提档升级建设步伐,评估确认枣阳市化工工业园区、襄城经济开发区、老河口市化工园区、襄阳(宜城)精细化工产业园等4家合规化工园区,并统筹自然资源、规划、环保、应急管理等单位联合规划设计,确保新厂建设升级达标。

职工安置是棘手难题。企业搬迁后,留任职工的退休金、养老保险等福利待遇不变,对于因各种原因无法留任的职工,襄阳市举办多期转岗培训287人,提供就业岗位600余个。

在阵痛中“蝶变”

洒水车每4小时在厂区内作业一次,保持清洁,降低火灾隐患;十余个化学反应釜被涂成不同颜色,如何正常操作、如何应急处置标注得一清二楚;6个污水处理池满负荷运转,从中还能提取无水氯酸钠,每年销售额7000万元……1月21日,在隆胜四海公司新厂区内,沿着参观路线步行,杨帆感慨:“跟这里相比,原来的老厂就是个小作坊。”

2018年,该公司主打的有机硅系列产品在国内小有名气,一家国外企业慕名而来,希望长期合作。然而,走进“小作坊”的那一刻,对方大失所望,订单也就泡了汤。

“自从2020年7月搬进化工园,随时随地随便来!”如今的杨帆,再也不怕“见光死”,半年来产值超过2亿元,有机硅系列产品的产能从年产8000吨增加至2万吨,产能国内第一,打破国外进口产品一家独大的局面,是名符其实的“隐形冠军”。

回天新材的原厂濒临汉江,处于居住密集区,2020年4月搬迁至襄阳(宜城)精细化工产业园后,5月份就实现了满负荷生产,公司利润大幅度增长,已成为华为、中国中车等知名企业的稳定供货商。

董事长章锋深有感触地说:“搬迁过程是痛苦的,但从效果来看,也是必须经历的。如果继续蜷缩在老厂区,没有发展空间,无法实现转型升级,企业迟早会被‘憋死’。”

27家关改搬转企业的经历,已成为襄阳市化工产业的风向标,一大批不在任务清单中的化工类企业主动入园。以枣阳市为例,全市共有6家化工、危化企业需要关改搬转,但进驻枣阳市化工工业园区的企业已达26家。

一家进驻企业的负责人介绍,原厂在枣阳市老城区,既无法扩大产能,又解决不了废气污水处理难题。“新厂建设、购买设备花了1个多亿,但园区内各种生产要素齐全、功能完善,用不了2年就能把这1个亿赚回来。”该负责人说。

“关改搬转吃了不少苦头,更尝到不少甜头。”襄阳市副市长李德璋说,通过关改搬转行动,襄阳市化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含新量”“含金量”“含绿量”不断提升。


扫二维码
立即体验